“南通家紡市場的成功經驗說明版權保護可以有效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這一經驗不僅值得中國企業和發展中國家借鑒,對于發達國家也具有重要意義。”7月9日,中國國家版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京聯合發布《加強版權保護對中國南通家紡產業發展的影響調研報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助理總干事克拉克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高度評價了“南通經驗”。
鄉村集市依托版權保護創富
據悉,江蘇省南通市是我國著名的“紡織之鄉”。改革開放前夕,這里的農民憑借傳統紡織技藝,將自家加工的紡織品偷偷拿到農貿市場出售,逐漸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志浩和疊石橋兩個地下交易“黑市”。
上世紀80年代,由兩個市場逐漸形成的南通家紡市場依托版權保護興業,逐步開始了自主創新。如今,這里集中了2000多家專業設計單位,有3萬多人在此從事新花型設計開發,2009年家紡產品營業額達500億元,已經成為繼紐約第五大道和德國法蘭克福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家紡交易中心。
從草根市場到全球家紡交易中心,“南通經驗”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國家版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決定就南通家紡市場的版權保護經驗開展全方位調研。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南通家紡產業版權保護調研報告》(中英文本)形成,并于2009年12月在瑞士日內瓦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部獲得審查通過,南通作為全球首例版權保護優秀示范點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亮點進入國際視野。
回顧南通家紡市場的發展歷程,版權保護成為財富效應中的關鍵詞。眾所周知,家紡行業不僅依賴優質面料,美觀的花型更是產品最為搶眼的亮點。早期的南通家紡市場彌漫著花型翻版的抄襲之風。1996年,來自中國臺灣的商人林氏兄弟帶來的花型火爆市場,引來無數企業抄襲,剛成立不久的南通市版權局接到舉報后,對翻版商戶進行了處罰。當地人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版權,更明白了侵權必究,創新存活的樸素道理。
制度創新為產業保駕護航
在經歷了無序經營惡性競爭后,當地政府及時采取措施,加強對家紡產品花型的版權管理,健全民事、行政、司法保護體制機制,市場交易秩序逐步規范。此后,全國首家農民花型版權貿易交易所成立,國內外的客商通過“花型電腦資料庫”可以選購市場上萬種擁有版權的花型款式。2008年,南通通州人民法院在家紡城專門設立了知識產權巡回審判庭,這是全國第一家設在市場的知識產權巡回審判庭,為當事人節省了時間和成本,司法保護強有力地為市場保駕護航。市場在規范化有序經營中,家紡產品交易量迅速增加,產銷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據了解,從1997年到2009年末,志浩市場版權管理辦公室累計接受投訴1635件,查封侵權面料339.87萬米,調解案件1526起,賠償經濟損失842.7萬元,挽回經濟損失近18億元。2007年11月至2010年6月,南通通州人民法院共審結家紡類著作權糾紛案件260件,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520余萬元。
群眾自發維權、政府積極引導、司法有效介入的家紡產品版權保護機制、體制,有效促進了當地家紡產業的發展,由此催生和成就了一批具有鮮明版權保護特色的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成功打造家紡研發、制造、物流、倉儲、銷售產業鏈,并促進了印染、印刷、旅游、服務業的繁榮興旺,在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產業創新、造福一方百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南通經驗”帶來的啟示是: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只有堅持走創新之路,才能擺脫粗放式、以資源消耗為特征的增長方式;只有鼓勵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才能有效運用包括版權在內的各類智力成果,最終實現科學發展目標。“南通經驗”標志著中國的版權已從被動的保護階段轉入版權創造、使用和保護并重的階段。(知識產權報 姚文平)